学习资料
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建工作 > 学习资料 > 正文
总务职工政治理论学习材料汇编 2023年第6辑
发布人:程三娥   编辑:程三娥 预审:王继民 终审:王继民  发布时间:2023-06-27

1、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

       2、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 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

明 蔡奇主持

      3、习近平主持召开二十届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 加快推进国家安全体系

能力现代化 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 李强赵乐际蔡奇出席

      4、习近平致信祝贺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开幕强调 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为强

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 强大精神力量

     5、《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

义现代化》

     6、习近平同志《论科技自立自强》主要篇目介绍

     7、《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8、韩俊在省委主题教育读书班(第二阶段)交流研讨暨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议上

强调 在传承红色基因中走好新时代长征路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谱写更加精彩的安徽篇章

清宪唐良智陈超英出席

     9、韩俊在省政协十三届常委会第二次会议暨资政会开幕会上强调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

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 筑牢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唐良智主持会议

 

 

                    总务党委

                   2023年6月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

有力支撑

 

中共中央政治局529日下午就建设教育强国进行第五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主动超前布局、有力应对变局、奋力开拓新局,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

  清华大学党委书记、中国科学院院士邱勇就这个问题进行讲解,提出工作建议。中央政治局的同志认真听取了讲解,并进行了讨论。

  习近平在听取讲解和讨论后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把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作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决策,推动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国家行列。据测算,我国目前的教育强国指数居全球第23位,比2012年上升26位,是进步最快的国家。这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是完全正确的。

  习近平强调,我们要建设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必须以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根本目标,以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重要使命,以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现代化为基本路径,以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为核心功能,最终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习近平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我们建设教育强国的目的,就是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一代又一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确保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后继有人。要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着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永远听党话、跟党走,矢志奉献国家和人民。坚持改革创新,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提高网络育人能力,扎实做好互联网时代的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

  习近平强调,要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搞得越扎实,教育强国步伐就越稳、后劲就越足。要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基础教育既要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也要激发学生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培养其探索性、创新性思维品质。要在全社会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成才观、教育观,加快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形成健康的教育环境和生态。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要把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作为重中之重,大力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进科研创新,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要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促进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不断提高国民受教育程度,全面提升人力资源开发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习近平指出,要把服务高质量发展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具有内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撑性,要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一体统筹推进,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进一步加强科学教育、工程教育,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为解决我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供人才支撑。系统分析我国各方面人才发展趋势及缺口状况,根据科学技术发展态势,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动态调整优化高等教育学科设置,有的放矢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提升教育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力。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源源不断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大国工匠、能工巧匠。

  习近平强调,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性跃升和质变,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要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制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思想观念束缚和体制机制弊端,全面提高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把促进教育公平融入到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各方面各环节,缩小教育的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更好满足群众对“上好学”的需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用心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精品教材。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进一步推进数字教育,为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和教育现代化提供有效支撑。

  习近平指出,要完善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策略,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篇大文章,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使我国成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要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大力推进“留学中国”品牌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经验、发出中国声音,增强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习近平强调,强教必先强师。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使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之一,支持和吸引优秀人才热心从教、精心从教、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广大教师坚定理想信念、陶冶道德情操、涵养扎实学识、勤修仁爱之心,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坚守三尺讲台,潜心教书育人。

  习近平最后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要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不断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在组织领导、发展规划、资源保障、经费投入上加大力度。学校、家庭、社会要紧密合作、同向发力,积极投身教育强国实践,共同办好教育强国事业。全党全国人民要坚定信心、久久为功,为早日实现教育强国目标而共同努力。

来源:《人民日报》(20230530日第01版)

 


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 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蔡奇主持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62日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为开好这次座谈会,习近平先后考察了中国国家版本馆和中国历史研究院。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蔡奇陪同考察并主持座谈会。

  1日下午,习近平乘车来到位于北京市昌平区燕山脚下的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中国国家版本馆主要承担国家版本资源规划协调、普查征集、典藏展示、研究交流和宣传使用职责,建有中央总馆和西安、杭州、广州分馆。习近平首先走进文华堂,听取版本馆规划建设有关情况介绍,参观国家书房、中华古代文明版本展、中国当代出版精品与特色版本展。在文瀚阁,习近平仔细察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经典版本展,不时询问版本搜集整理有关情况,并登上五层露台俯瞰版本馆全貌。随后,习近平来到兰台洞库,参观“汉藏蒙满文大藏经雕版合璧”和“《四库全书》合璧”库展,详细了解馆藏精品版本保存情况。习近平强调,我十分关心中华文明历经沧桑流传下来的这些宝贵的典籍版本。建设中国国家版本馆是我非常关注、亲自批准的项目,初心宗旨是在我们这个历史阶段,把自古以来能收集到的典籍资料收集全、保护好,把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继续传承下去。盛世修文,我们这个时代,国家繁荣、社会平安稳定,有传承民族文化的意愿和能力,要把这件大事办好。我对中国国家版本馆的建成和管理是肯定的、满意的。国家版本馆的主要任务就是收藏,要以收藏为主业,加强历史典籍版本的收集,分级分类保护好。同时,要加强对收藏的研究,以便更好地做好典籍版本收藏工作。在做好主业的前提下,协助各方面做好历史典籍版本的研究和挖掘。总之,建设中国国家版本馆,是文明大国建设的基础工程,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标志性文化工程。

  2日下午,习近平乘车来到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历史研究院的主要职责是统筹指导全国历史研究工作,整合资源和力量制定新时代中国历史研究规划,组织实施国家史学重大学术项目。习近平走进院内的中国考古博物馆,先后参观文明起源和宅兹中国专题展,了解新石器时代和夏商周时期重大考古发现,并不时询问相关研究工作进展。随后,习近平察看了中国历史研究院部分馆藏珍贵古籍和文献档案,并在中国历史研究院科研工作成果展前听取了有关情况汇报。习近平强调,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离不开考古学。要实施好“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做好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和阐释。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4年多来,组织开展一系列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和学术工程,取得了一批高质量成果,值得肯定。希望你们继承优良传统,团结凝聚全国广大历史研究工作者,不断提高研究水平,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更多中国史学的智慧和力量。

  考察结束后,习近平在中国历史研究院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会上,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杨耕、北京大学副校长王博、清华大学副校长彭刚、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所长邢广程、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莫砺锋先后发言。

  听取大家发言后,习近平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强调,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习近平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决定了中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决定了中国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

  习近平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第一,“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第二,“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第三,“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第四,“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更重要的是,“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第五,“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创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

  习近平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领导党和人民推进治国理政的实践中,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这些重要观点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是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根本遵循,必须长期坚持贯彻、不断丰富发展。

  习近平强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要秉持开放包容,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蔡奇在主持会议时指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战略高度,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全面系统深入阐述,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战略性、指导性。要结合正在开展的主题教育,认真组织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更加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要加强研究阐释,坚持学以致用,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各项战略部署,坚定文化自信自强,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李书磊、铁凝、谌贻琴、秦刚、姜信治等参加上述有关活动。中央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中央宣传文化系统各单位负责同志,有关专家学者代表等参加座谈会。

来源:《人民日报》(2023年06月03日第01版)

 


习近平主持召开二十届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 加快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 李强赵乐际蔡奇出席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习近平530日下午主持召开二十届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认识国家安全面临的复杂严峻形势,正确把握重大国家安全问题,加快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努力开创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副主席李强、赵乐际、蔡奇出席会议。

  会议指出,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坚持并不断发展总体国家安全观,推动国家安全领导体制和法治体系、战略体系、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实现国家安全工作协调机制有效运转、地方党委国家安全系统全国基本覆盖,坚决捍卫了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国家安全得到全面加强。

  会议强调,当前我们所面临的国家安全问题的复杂程度、艰巨程度明显加大。国家安全战线要树立战略自信、坚定必胜信心,充分看到自身优势和有利条件。要坚持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要加快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突出实战实用鲜明导向,更加注重协同高效、法治思维、科技赋能、基层基础,推动各方面建设有机衔接、联动集成。

  会议指出,要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主动塑造于我有利的外部安全环境,更好维护开放安全,推动发展和安全深度融合。要推进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手段方式变革,创新理论引领,完善力量布局,推进科技赋能。要完善应对国家安全风险综合体,实时监测、及时预警,打好组合拳。

  会议强调,国家安全工作要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决策部署,切实做好维护政治安全、提升网络数据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水平、加快建设国家安全风险监测预警体系、推进国家安全法治建设、加强国家安全教育等方面工作。

  会议审议通过了《加快建设国家安全风险监测预警体系的意见》、《关于全面加强国家安全教育的意见》等文件。

  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常务委员、委员出席会议,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列席会议。

来源:《人民日报》(20230531日第01版)

 


习近平致信祝贺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开幕强调 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
强大精神力量

 

  

  值此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开幕之际,我代表党中央表示热烈祝贺!

  我们党致力于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推动文化传承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我们要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习近平

  2023年6月7日  

  (新华社北京6月7日电)

  

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7日下午在深圳开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来贺信,代表党中央表示热烈祝贺。

  习近平在贺信中指出,我们党致力于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推动文化传承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习近平强调,我们要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强大精神力量。(贺信全文另发)

  主论坛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李书磊宣读了习近平的贺信并发表主旨演讲。他说,习近平总书记的贺信体现了坚定的文化自信、高度的文化自觉,为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明了方向。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此次贺信中的重要指示精神,担当使命、奋发有为,高扬思想旗帜,增强精神力量,深植文化根脉,推进繁荣发展,促进交流互鉴。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黄坤明出席并致辞。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铁凝出席并发表演讲。

  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主题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由中宣部主办。中央宣传文化单位、各省区市党委宣传部、部分文化企事业单位有关负责同志和有关智库专家学者等参加论坛。

来源:《人民日报》(2023年06月08日第01版)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中国式
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61日出版的第11期《求是》杂志将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文章强调,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定性的话,是管总、管根本的。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

文章指出,党的领导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党的性质宗旨、初心使命、信仰信念、政策主张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是别的什么现代化。我们党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保中国式现代化在正确的轨道上顺利推进。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指导思想,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科学指引。我们党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国式现代化稳步前行提供坚强制度保证。我们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只有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才能前景光明、繁荣兴盛;否则,中国式现代化就会偏离航向、丧失灵魂,甚至犯颠覆性错误。

文章指出,党的领导确保中国式现代化锚定奋斗目标行稳致远。我们党始终坚守初心使命,矢志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坚持把远大理想和阶段性目标统一起来,接续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都是循序渐进、一以贯之的,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完善。党的二十大更加清晰擘画了到2035年我国发展的目标要求,科学描绘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奋斗目标,一代一代地接力推进,并不断取得举世瞩目、彪炳史册的辉煌业绩。

文章指出,党的领导激发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劲动力。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中国式现代化成败的关键一招。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党不断推进各领域体制改革,形成和发展符合当代中国国情、充满生机活力的体制机制。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全面深化改革,冲破思想观念束缚,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不竭动力源泉。

文章指出,党的领导凝聚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我们党深刻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人民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尊重人民创造精神,汇集全体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才能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向前发展。我们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努力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得到人民群众衷心拥护。我们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我们党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确保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以主人翁精神满怀热忱地投入到现代化建设中来。我们党以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愿景激励人、鼓舞人、感召人,凝聚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磅礴伟力。

来源:《人民日报》(20230601日第01版)

 

 


习近平同志《论科技自立自强》主要篇目介绍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辑的习近平同志《论科技自立自强》一书,收入习近平同志20133月至202212月期间关于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文稿50篇。现将这部专题文集的主要篇目介绍如下。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2021528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指出,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国科技界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我国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科技创新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实践证明,我国自主创新事业是大有可为的,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是大有作为的。我们完全有基础、有底气、有信心、有能力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乘势而上,大展宏图。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要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要构建开放创新生态,参与全球科技治理;要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建设全球人才高地。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环节》是201334日习近平同志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科协、科技界委员联组讨论时讲话的主要部分。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和活力的根本措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关键环节。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增强创新自信,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使科技真正成为驱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是2013717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国科学院考察工作时讲话的节录。指出,科技创新更加广泛地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科技发展水平更加深刻地反映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加快发展,集中力量推进科技创新,真正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到实处。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科技实力竞争。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必须加快从要素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推动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存在不少突出矛盾,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需要政府在体制和管理上采取切实举措,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规划和重点支持,优化完善人才政策;更需要科技界共同努力,要有强烈的创新自信,有锐意改革的精神,有强烈的爱国情怀。

  《破除一切束缚创新驱动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是2013930日习近平同志主持中共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讲话的主要部分。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是党中央综合分析国内外大势、立足国家发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从全球范围看,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创新驱动是大势所趋。从国内看,创新驱动是形势所迫。要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必须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作用。全党全社会都要充分认识科技创新的巨大作用,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面向未来的一项重大战略,常抓不懈。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最为紧迫的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破除一切束缚创新驱动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要着力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完善人才发展机制,着力营造良好政策环境,着力扩大科技开放合作。

  《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是201312月至20229月期间习近平同志文稿中有关内容的节录。指出,培育核心竞争力,关键靠创新。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强化党和国家对重大科技创新的领导,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建设国家实验室,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支持产学研紧密结合,重视人才培养,真正把企业、科研单位特别是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出来,大幅提升科技攻关体系化能力,加快先进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是201312月至202212月期间习近平同志讲话中有关内容的节录。指出,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种源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必须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要发挥我国制度优势,科学调配优势资源,推进种业领域国家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加强基础性前沿性研究,加强种质资源收集、保护和开发利用,加快生物育种产业化步伐。要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健全品种审定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以创新链建设为抓手推动我国种业高质量发展。

  《让工程科技造福人类、创造未来》是201463日习近平同志在二〇一四年国际工程科技大会上的主旨演讲。指出,工程造福人类,科技创造未来。工程科技是改变世界的重要力量,它源于生活需要,又归于生活之中。未来几十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同人类社会发展形成历史性交汇,工程科技进步和创新将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要发展就必须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我们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国家重大战略,着力推动工程科技创新,实现从以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转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中国将在更大范围深化工程科技领域国际交流合作,愿意同世界各国携手努力,共同解决问题,共同创造未来。

  《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是201469日习近平同志的讲话。指出,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面向未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重要的就是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我们正面对着推进科技创新的重要历史机遇,必须紧紧抓住,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通道,加快建立健全国家创新体系。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强统筹协调,大力开展协同创新,集中力量办大事,抓重大、抓尖端、抓基本,形成推进自主创新的强大合力。

  《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掌握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主动》是2014818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上讲话的要点。指出,创新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坚持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坚持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源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要紧扣发展,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强化激励,大力集聚创新人才;深化改革,建立健全体制机制;扩大开放,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

  《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是20151029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讲话的一部分。指出,发展理念是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这五大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要统一贯彻,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强调,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是更加激烈的科技竞争,如果科技创新搞不上去,发展动力就不可能实现转换,我们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就会处于下风。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2016118日习近平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讲话的一部分。指出,把创新摆在第一位,是因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都有利于增强发展动力,但核心在创新。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坚持创新发展,是我们分析近代以来世界发展历程特别是总结我国改革开放成功实践得出的结论,是我们应对发展环境变化、增强发展动力、把握发展主动权,更好引领新常态的根本之策。坚持创新发展,既要坚持全面系统的观点,又要抓住关键,以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突破带动全局。要超前谋划、超前部署,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科技创新上取得重大突破,力争实现我国科技水平由跟跑并跑向并跑领跑转变;要以重大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做到人有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优;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人才发展体制和政策创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是2016419日习近平同志的讲话。指出,互联网核心技术是我们最大的“命门”,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我们最大的隐患。要掌握我国互联网发展主动权,保障互联网安全、国家安全,就必须突破核心技术这个难题,争取在某些领域、某些方面实现“弯道超车”。要正确处理开放和自主的关系,在科研投入上集中力量办大事,积极推动核心技术成果转化,推动强强联合、协同攻关。

  《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是2016530日习近平同志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讲话吹响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指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加快各领域科技创新,掌握全球科技竞争先机。这是我们提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出发点。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科技。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如果我们不识变、不应变、不求变,就可能陷入战略被动,错失发展机遇,甚至错过整整一个时代。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谋划,加强组织,优化我国科技事业发展总体布局。要夯实科技基础,在重要科技领域跻身世界领先行列;要强化战略导向,破解创新发展科技难题;要加强科技供给,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要深化改革创新,形成充满活力的科技管理和运行机制;要弘扬创新精神,培育符合创新发展要求的人才队伍。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是20171018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报告的一部分。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要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倡导创新文化,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快建设数字中国》是2017128日习近平同志主持中共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讲话的要点。指出,大数据是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我们应该审时度势、精心谋划、超前布局、力争主动,推动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快建设数字中国,更好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要推动大数据技术产业创新发展,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运用大数据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运用大数据促进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保障国家数据安全。

  《努力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是20184月至20228月期间习近平同志讲话中有关内容的节录。指出,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对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化缘是化不来的,必须依靠自力更生、自主创新。要时不我待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只争朝夕突破“卡脖子”问题,切实提高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把科技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为我国发展提供有力科技保障。

  《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是2018528日习近平同志的讲话。指出,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要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引领科技发展方向。要充分认识创新是第一动力,提供高质量科技供给,着力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要矢志不移自主创新,坚定创新信心,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升创新体系效能,着力激发创新活力;要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贡献中国智慧,着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聚集人才,着力夯实创新发展人才基础。

  《推动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健康发展》是20181031日习近平同志主持中共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讲话的要点。指出,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我们赢得全球科技竞争主动权的重要战略抓手,是推动我国科技跨越发展、产业优化升级、生产力整体跃升的重要战略资源。要加强研判,统筹谋划,协同创新,稳步推进,把增强原创能力作为重点,以关键核心技术为主攻方向,夯实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基础。要加强人工智能和产业发展融合,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要加强人工智能同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结合,推动人工智能在人们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的深度运用,创造更加智能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20181219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讲话的一部分。指出,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要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采取有力措施,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要明确我国科技攻关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方向、重点、政策,健全需求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机制,通过新型举国体制解决重大“卡脖子”技术和产品问题,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提倡艰苦奋斗、实事求是的作风和学风,重视引进人才,增强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

  《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强大科技支撑》是202032日习近平同志在同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和专家学者就疫情防控科研攻关工作座谈时的讲话。指出,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要把疫情防控科研攻关作为科技战线的一项重大而紧迫任务,尽快攻克疫情防控的重点难点问题,为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提供强大科技支撑。要加强药物、医疗装备研发和临床救治相结合,推进疫苗研发和产业化链条有机衔接,完善平战结合的疫病防控和公共卫生科研攻关体系,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加大卫生健康领域科技投入,加强疫情防控科研攻关的国际合作。

  《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是2020911日习近平同志的讲话。指出,加快科技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是实现人民高品质生活的需要,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需要,是顺利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需要。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要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实现更多“从01”的突破。要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要加快解决制约科技创新发展的一些关键问题,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加强创新人才教育培养,依靠改革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加强国际科技合作。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秉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去。

  《充分认识推动量子科技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是20201016日习近平同志主持中共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四次集体学习时讲话的要点。指出,近年来,量子科技发展突飞猛进,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前沿领域。加快发展量子科技,对促进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走自主创新道路,坚定信心、埋头苦干,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在关键领域实现自主可控,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增强我国科技应对国际风险挑战的能力。要找准我国量子科技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加强顶层设计和前瞻布局,健全政策支持体系,加快基础研究突破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培养造就高水平人才队伍,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

  《科技自立自强是促进发展大局的根本支撑》是202010月至20211月期间习近平同志讲话中有关内容的节录。指出,科技自立自强是促进发展大局的根本支撑,是确保国内大循环畅通、塑造我国在国际大循环中新优势的关键。必须把这个问题放在能不能生存和发展的高度加以认识。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要加快科技自立自强,保证经济安全、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把国家发展建立在更加安全、更为可靠的基础之上。

  《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激发创新活力,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是20201130日习近平同志主持中共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时讲话的主要部分。指出,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更好推进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要从国家战略高度和进入新发展阶段要求出发,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促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

  《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是2021924日习近平同志向二〇二一中关村论坛视频致辞的要点。指出,世界各国要通过科技创新共同探索解决重要全球性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共同应对时代挑战,共同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把握时代脉搏,紧扣人类生产生活提出的新要求。中国高度重视科技创新,致力于推动全球科技创新协作,将以更加开放的态度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完善全球科技治理,更好增进人类福祉。

  《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是2021927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当前,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要全面贯彻新时代人才工作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坚持全方位培养用好人才,坚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坚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坚持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环境,坚持弘扬科学家精神。要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是20211018日习近平同志主持中共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时讲话的主要部分。指出,发展数字经济意义重大,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要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推进重点领域数字产业发展,规范数字经济发展,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积极参与数字经济国际合作。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20221016日、1215日习近平同志两篇文稿中有关内容的节录。指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巩固优势产业领先地位,在关系安全发展的领域加快补齐短板,提升战略性资源供应保障能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抓住全球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过程中孕育的新机遇,勇于开辟新领域、制胜新赛道。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是20221016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报告的一部分。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来源:《人民日报》(20230529日第02版)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卡尔.马克思

【导读】1845年春天,马克思和恩格斯先后来到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在这里他们系统梳理了自己思想发展的脉络,系统阐述了几年来他们对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思考,共同决定对他们曾经信奉的德国哲学思想进行“彻底的清算”,并准备开始对德国的哲学思想进行全面的批判。紧接着马克思就开始起草了一份对费尔巴哈以及一切旧唯物主义思想的批判提纲,一共11条,原题为《关于费尔巴哈》。这个提纲在马克思生前没有发表。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在整理马克思的著作时发现了这份重要文献资料,恩格斯在1888年发表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文的序言中称这个文件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并将其作为该书的附录首次发表。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最大的贡献在于明确将实践作为考察自然界、社会历史和人的思维的共同基础,并从实践出发,揭示了费尔巴哈等一切旧唯物主义、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等思想的本质。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基础上阐明了自己的新的世界观,构建了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逻辑基点,鲜明地宣示了无产阶级理论的革命品质——改变世界。这个“提纲”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一起被公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创立的基本标志。

马克思终于找到了发现全部历史和现实秘密的总钥匙——社会实践。从此,马克思自觉离开了信奉多年的“哲学基地”,站上了实践立场,从人类社会实践出发考察自然界、社会历史和人的思维这三大领域,进而创立了唯物史观,得出了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体、是真正的英雄这一重要论断。因此,没有实践的立场,就没有唯物的立场,也就没有科学的人民立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立场应该是实践立场、唯物立场和人民立场的有机统一。实践立场回答了“从哪来”问题,唯物立场回答了“我是谁”问题,人民立场回答了“为了谁”问题。

 

(一)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发展了,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的。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gegenständliche〕活动。所以,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活动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所以,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二)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gegenständliche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现实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三)

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必然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高出于社会之上(例如在罗伯特·欧文那里就是如此)。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四)

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的、想像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他致力于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他没有注意到,在做完这一工作之后,主要的事情还没有做哩。因为,世俗的基础使自己和自己本身分离,并使自己转入云霄,成为一个独立王国,这一事实,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因此,对于世俗基础本身首先应当从它的矛盾中去理解,然后用排除这种矛盾的方法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因此,例如,自从在世俗家庭中发现了神圣家族的秘密之后,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在理论上受到批判,并在实践中受到革命改造。

(五)

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诉诸感性的直观;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类感性的活动。

(六)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费尔巴哈不是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所以他不得不:

1)撇开历史的进程,孤立地观察宗教感情,并假定出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类个体;

2)所以,他只能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的共同性。

(七)

所以,费尔巴哈没有看到,“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的产物,而他所分析的抽象的个人,实际上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

(八)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九)

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至多也只能做到对“市民社会”的单个人的直观。

(十)

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

(十一)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马克思写于1845年春

·恩格斯于1888年作为他的“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单行本的附录第一次发表

按照已根据卡·马克思的手稿校订过的1888年的版本刊印

原文是德文

 

关于费尔巴哈

 

[注:这是1845年春马克思原来写的未经恩格斯修改过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为了供读者在研究时参考,我们根据德国统一社会党中央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编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958年德文版第3卷将原提纲译出,附入本卷。——译者注]

(一)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所以,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的。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维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gegenständliche〕活动。所以,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成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活动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所以,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二)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gegenständliche〕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现实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三)

关于环境的改变和教育的唯物主义学说忘记了,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一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高出于社会之上。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四)

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的世界和世俗的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他致力于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但是,世俗的基础使自己和自己本身分离,并在云雾中为自己建立一个独立王国,这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因此,对于世俗基础本身应当在自身中、从它的矛盾中去理解,并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因此,例如,自从在世俗家庭中发现了神圣家族的秘密之后,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在理论上和实践中被消灭。

 

 

(五)

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喜欢直观;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类感性的活动。

(六)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费尔巴啥不是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所以他不得不:

1)撇开历史的进程,孤立地观察宗教感情,并假定出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类个体;

2)所以,本质只能被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共同性。

(七)

所以,费尔巴哈没看到,“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的产物,而他所分析的抽象的个人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

(八)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到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九)

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至多也只能达到对单个人和市民社会的直观。

(十)

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

(十一)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注释: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卡·马克思于1845年春天在布鲁塞尔写成的,写在他的18441847年的“笔记本”中。1888年,恩格斯把它附在“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单行本中第一次发表出来,并指出了它的写作时间和地点。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个标题是苏共中央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根据恩格斯给“费尔巴哈论”写的序言加的。在该书附录中这些提纲的标题是:“马克思论费尔巴哈”。在马克思的“笔记本”中的标题是“关于费尔巴哈”。

为了使读者对马克思的这个不是为出版而写的文件更容易理解,恩格斯在1888年发表它的时候曾作了某些编辑上的修改。在本卷中,它的形式和恩格斯所发表的形式一样,只是根据马克思的手稿,增加了一些在1888年版本中所遗漏的着重点和括弧。——第3页。

出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

 


韩俊在省委主题教育读书班(第二阶段)交流研讨暨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议上强调 在传承红色基因中走好新时代长征路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谱写更加精彩的安徽篇章 王清宪唐良智陈超英出席

526日下午,省委召开主题教育读书班(第二阶段)交流研讨暨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议,围绕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论述和关于安徽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增强党性修养、锤炼忠诚品格,奋力走好新时代长征路,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谱写更加精彩的安徽篇章,交流学习体会。省委书记韩俊主持分组交流研讨并讲话。省委副书记、省长王清宪,省政协主席唐良智,省委常委,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省政协负责同志,省法院院长、省检察院检察长分别参加分组交流研讨。中央第六指导组副组长陈超英出席会议。

  韩俊在讲话中指出,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红色血脉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本色的集中体现。安徽是一片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土地。全省上下要按照中央主题教育部署要求和省委工作安排,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把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切实发挥好红色旅游在进行红色教育、传承红色基因、接受精神洗礼等方面的作用,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为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

  韩俊强调,要传承好红色基因中蕴含的信仰力量,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深刻领会、熟练掌握这一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从中学出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学出对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坚定决心,学出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定信心。要传承好红色基因中蕴含的忠诚品格,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牢记国之大者,办好皖之要事,解决民之关切,健全完善清单化、闭环式办理和督查问责机制,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定不移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要传承好红色基因中蕴含的奋斗精神,坚持问题导向、敢于锐意创新,聚焦科技体制、国资国企、金融体制、农业农村、社会治理、人才管理等重点领域谋划务实改革举措,紧扣创新型省份建设、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乡村振兴、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安徽样板”、建设文化强省等工作,积极主动作为,坚持底线思维、强化风险意识,奋发有为推动安徽高质量发展。要传承好红色基因中蕴含的不变初心,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群众有真感情,时刻关心关注群众急难愁盼,持续完善听民意解民忧的工作机制,把群众牵肠挂肚的关键小事作为各级领导干部放心不下的心头大事,谋划更多补短板、强弱项务实举措,下大力气解决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社会保障等领域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让全省人民的获得感更加充实、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要传承好红色基因中蕴含的优良作风,牢固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锲而不舍改进作风,一体推进“三不腐”,压紧压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着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韩俊强调,省级领导干部要继续发挥好示范表率作用,深入抓好学习,以学促干,从中悟规律、明方向、学方法、增智慧。认真开展调研,拿出高质量的调研成果。同步检视整改,推动问题即知即改、立行立改,让人民群众感受到主题教育带来的新变化、新成效。

来源: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  


韩俊在省政协十三届常委会第二次会议暨资政会开幕会上强调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 筑牢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唐良智主持会议

 

67日上午,省委书记韩俊出席省政协十三届常委会第二次会议暨资政会开幕会并发表讲话。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关于安徽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以创新型省份建设为旗帜性抓手,提升教育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力,实施更加有力度的人才政策,筑牢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省政协主席唐良智主持会议,省领导张韵声、费高云、周喜安、郑宏、李和平、张祥安出席会议。

  会上,杨金龙、戴夫、张峰、王容川、郑磊、吴海龙等委员和专家先后发言。在听取发言后,韩俊指出,省政协围绕中心工作,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建言献策,为安徽高质量发展贡献了智慧。省委、省政府将认真研究大家的意见建议,体现在今后工作中。

  韩俊强调,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统筹安排、一体部署,党的二十大以来又密集作出重要指示,系统阐释了统筹推动新时代教育事业、科技事业、人才工作的一系列根本性问题,形成了从思想到战略到行动的科学体系,我们要常学常思、深刻领会、付诸行动。

  韩俊强调,安徽正处于厚积薄发、动能强劲、大有可为的上升期、关键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倚重教育,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渴求人才。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深入实施产教融合,以教育之强夯实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之基。抓实高等教育这个龙头、基础教育这个基点、职业教育这个特色,加快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及高峰学科建设步伐,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优化职业教育学科设置,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四链”接通。要坚持“科技自立自强”,深入实施科产融合、科教融合,以创新之强激活现代化美好安徽动力之源。着眼营造良好创新生态,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探索科研类事业单位“大包干”管理改革,推广国有资本领投重大项目“产投模式”,培养覆盖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基金丛林”,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要坚持“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人才强省,以人才之强支撑现代化美好安徽上升之势。坚持创新是发展的先手棋、人才是创新的先手棋,加大人才引进、培养、评价、激励等方面政策创新,健全顶尖人才、领军人才、紧缺人才定向招引机制,完善人才回流引导扶持举措,做好人才宜居宜业“加法”,让安徽成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高地。

  韩俊强调,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发展,事关安徽发展大局。各级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要扑下身子抓第一生产力、抓第一资源、抓第一动力,把第一要务抓实抓细抓到位。组织、教育、科技、人社等部门要履行好牵头职责,其他部门要在服务保障、平台搭建上多出新思路新举措,确保各项任务落地落实。

  韩俊强调,人民政协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各级政协组织要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确保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同心同向、同频共振。广大政协委员要聚焦党政所需、群众所盼、政协所能,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抓住关键献计出力,携手推进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

  唐良智在主持会议时指出,十三届省政协首场议政性常委会会议,围绕“坚持人才引领驱动,深化与教育、科技协同”协商议政,既是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徽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的务实举措,也是一以贯之围绕创新发展资政建言、助力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的具体行动。全省各级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及省委工作要求,认真学习领会韩俊书记讲话精神,坚持“忠专实”“勤正廉”,牢牢把握安徽正处于厚积薄发、动能强劲、大有可为的上升期、关键期,充分发挥政协职能优势,扎实做好服务中心大局的各项工作,以高质量建言、高水平履职助力创新型省份建设,为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来源:安徽日报